当熊猫遇上竹子:一场跨越千年的“味觉革命”

当熊猫遇上竹子:一场跨越千年的“味觉革命”

2019年,在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的联合研究中,科学家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法研究大熊猫的食性,所谓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就是通过研究生物骨骼和牙齿中的稳定同位素(如13C和15N等)来判断动物的食性。

在动物吃完东西以后,食物中的化学符号会留在身体里,而不同食物中的化学符号不同,因此,我们可以以此来判断它们生前吃了什么。

科学家对比了5000年前生活在云南的大熊猫骨骼和现代大熊猫标本中的稳定同位素,结果发现5000年前大熊猫体内的氮稳定同位素值的变异系数比现代大熊猫高得多,和一般的素食动物相当。

除此之外,从全国其它七个地方采集的古代大熊猫骨骼中的稳定同位素值也和现代大熊猫的差异显著,并且都呈现出变异系数更大的趋势。

由此可见,在5000年前,也就是中华文明方兴未艾的时候,大熊猫虽然已经以素食为主,但是仍然不像今天的大熊猫那样只喜欢吃竹子。

倘若这项观点属实,那么大熊猫作为“食竹萌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五千年。

换句话说,在三皇五帝逐鹿中原的时候,大熊猫还是吃嘛嘛香的好胃口,但是就在后面这短短的五千年中变成了专业的食竹者。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了:五千年的时光对于生物的演化来说还是太短了,五千年就改变食性,你这和某些动物小说一样“逆天”吧!

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也许是人类的活动。5000年前时,大熊猫中的主流成员是那些不挑食的家伙,食竹者的祖先此时处在隐居深山的边缘位置。

大约4000-2000年前,随着国家的诞生和社会变革,人类逐渐有了开垦山林的能力。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效率被极大地提高,而那些食性较杂的成员在这个时期,不可避免地会染指人类的农田。自然会被人类当作“害兽”捕杀,同时因为祭祀等一系列目的的需要,人类也会主动捕猎野生大熊猫。

这些食性较杂的成员在不断打击下,最终难逃凋零殆尽的命运。只有今日食竹者的祖先因为藏于深山,爱吃竹子的习性也让它们更少与人类在食性上发生冲突,最终生存到了今天……

在人类文明的扩张中,被迫“改变习性”的又何止是熊猫。在同一时间段内,和大熊猫并称为秦岭四宝之一的朱鹮一度跌至灭绝边缘,残存下来的个体失去了迁徙的能力,成为了留鸟。

因为哥伦比亚大坝的建立,高首鲟再也无法见到大海,只能永远地留在淡水中。还有一些动物,譬如渡渡鸟、旅行鸽、袋狼、白鲟等已经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永远的回忆……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那就不要再失去更多了。

作者:千禧君

责编:董小娴

审核:张超 李培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数据